(相关资料图)
湖北极目新闻记者在贵州毕节采访“水电站放水致两名教师溺亡”事件时,被当地一个派出所副所长和两名辅警阻拦、殴打。
“打记者”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成为当地短期内不得不面临的第二个重大舆论热点。
毕节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依法处罚了打人者,并通过发布公告的方式向被打记者、媒体道歉,表示将“痛定思痛,举一反三”。(今天凌晨,贵州毕节通报“记者被打”事件!)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再次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与媒体,尤其是与央媒、官媒以外的媒体,与市场化媒体,与其他地方的媒体等,关系复杂而又微妙。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与媒体之间存在基于不信任感的两种“恶意假设”。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任何人都不希望本地出现负面新闻事件,万一出现了,大家也天然地希望事件不要形成热点舆情。
这种心态也很好理解。
对于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说,热点舆情往往会引发上级的“过问”,甚至是“批评”、“追责”,因此,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面对热点舆情时压力很大。同时,如果热点舆情处理不当,影响了当地的形象,后果更为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当地出现负面新闻事件时,会天然地排斥媒体记者的采访,认为这类采访报道很容易让负面新闻事件上升为热点舆情。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会对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进行“恶意假设”,认为“媒体记者就是没事找事,就是喜欢夸大其词”,他们担心媒体记者会“故意找茬”,“故意抹黑当地形象”。
正因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对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记者“格外小心”,有时候还“严防死守”,变相或者直接阻挠媒体记者的采访,甚至直接酿成与媒体记者之间的人身冲突。
贵州毕节“打记者”事件,就是一起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与媒体之间由于不信任酿成人身冲突的典型事件。
通过这起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于媒体记者不信任,不尊重媒体记者,不懂得如何专业地跟媒体记者打交道,这不仅没有达到他们“不要让负面新闻事件成为热点舆情”的初始目标,反而酿成了更大的舆情,对当地形象的伤害更大。
这再次说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正确看待媒体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活动,要理解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媒体记者的职能和职责。
媒体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活动,是中国社会正常运转的一部分。只有从思想上解决掉“防火、防盗、防记者”的错误源头,才能避免“打击者”事件再次发生。
当然,“不打记者”,只是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要学会在全媒体时代、在社交媒体时代、在网络时代,如何跟媒体记者打交道。
“严防死守”肯定是不对的。
在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地方党政一把手有必要亲自抓媒体沟通工作,要坦坦荡荡,要求真务实。对于问题,不遮遮掩掩,更不要企图通过限制、阻挠媒体记者的采访,来实现“家丑不外扬”的目的。因为事实已经反复证明,这种策略根本无效,而且还容易酿成更大的舆情。
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当地宣传部门要主动作为,为媒体记者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针对媒体记者的疑问提供补充信息,为媒体记者正常采访、报道工作提供便利。
总之,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要通过专业的方法,让媒体记者看到当地在处理负面新闻事件时负责任、求真务实的态度,要争取媒体记者对一些深层次和短期内难以化解的矛盾、问题等有多角度的理解,要与媒体记者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的“工作关系”。
说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如何对待媒体记者,我们再来谈谈媒体记者如何正确履职。
广大网民对于媒体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活动是支持的,是理解的,因为,大家觉得,通过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可以监督地方政府,可以挖掘真相,可以更好地处理事件,最终做到“举一反三,长治久安”。
但与此同时,媒体记者也应该了解,近年来,少数媒体记者为了追求点击量,违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搞“标题党”,或者断章取义,在热点事件中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广大网民对于这类记者和新闻报道,也是有很多的批评和不满的。
媒体记者在负面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也应该破除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恶意假设”,不能认为“地方政府就是想隐瞒真相,就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不想让媒体记者报道”,更不要将这种“恶意假设”带到跟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互动中,否则,很容易激化跟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甚至酿成冲突。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确实看到,一些地方媒体不恰当的信息发布,引发了网暴事件,甚至酿成当事人自杀的悲剧。还有一些地方媒体,在中国游客海外遇难事件中,不接受外国政府的调查报告,片面采用受害者家属的一面之词,客观上刺激了“阴谋论”的传播。
凡此种种,都是媒体记者本身要反思的地方。
媒体是公器,一定要为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服务。任何时候,任何媒体,任何记者,都不能违背职业操守,去吃“带血的流量馒头”。
媒体记者要始终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即便是对问题的报道,也要本着解决问题、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善良初衷”出发,而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迎合、放大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制造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对立。
通过贵州毕节“打记者”事件,希望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要吸取教训,要破除对媒体记者采访意图的“恶意假设”,要真正多学一学怎么跟媒体打交道,怎么跟记者沟通,千万不要陷入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错误思维当中去了。
同时,媒体记者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忘新闻职业操守,时刻不忘媒体人的社会责任,要破除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恶意假设”,通过理性、专业、建设性的报道,推动解决问题,助力化解矛盾,让中国变得更好一点点。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