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作为资金提供商,而是充当起构建产业金融生态的主导者,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在海通恒信党委书记、董事长,市融资租赁协会执行会长丁学清看来,这正是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应当肩负起的使命所在。
海通恒信作为海通证券股东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业务领域涉及先进制造、交通物流、城市公用、能源环保、数据信息、工程建设、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超12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超180亿元人民币,信用评级AAA级(展望稳定),业务遍布全国400多个城市。
“融资租赁是服务实体经济最好的金融工具之一,”丁学清日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融资租赁公司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合作伙伴双向赋能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关资料图)
守正,回归租赁本源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海通恒信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把握中国经济深化转型的机遇,坚持投行思维,秉持“跨界思维、创新驱动、对内优术、对外取势”的经营方针,有效落实“一大一小、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为大中型企业客户、小微企业及零售等客户提供创新的、定制化的、综合的金融服务,形成了券商特色的资源与资产协调配置、规模与收益均衡发展的优势。
在丁学清看来,金融行业面临供给需求错配、优质资产匮乏、业务同质化等难题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总体上难以摆脱固定资产抵押、现金流评估等传统债权视角,并延续着“制定标准——寻找客户”的高度趋同路径,无法解决客户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如何让真正有需求的客户得到满足,推动金融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此,丁学清直言,“我们在不断积淀行业理解、发掘市场需求、探索商业价值的发展历程中,以自身天然具备的投行基因以及脱胎于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深刻洞察到租赁公司的定位以及价值所在。”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海通恒信发挥其更为贴近实体经济的先天优势,在更早阶段进入企业成长期,把视角从资方、利差回归到整个产业生态的价值创造以及培育过程上,通过对产业的深刻理解、对未来发展的有效评判以及对企业发展要素的充分赋能,立足不同的产业生态位,重新定义自身角色,深入客户发展过程中的产品设计优化、营销模式重塑、订单导流等环节,在提供极致的融资体验外,调动资源、协同产业、全链条金融产品等多维度手段提供从政策、业务到资本等多方面支持,与企业双向赋能共同发展。
同时,作为优质资产的孵化器,海通恒信持续专注资产价值的创造逻辑和效率,更早进入到资产生成周期,孵化实体客户并联动其他金融机构,把融资租赁和银行信贷、发债、IPO、PE等标准化产品进行有机串联,发挥资产生成器的作用,并将高效展业与风险防控同步进行形成闭环,通过深度的价值发现与内外部资源重组,最终实现资产的高效增值与权益的分享共赢。
丁学清表示,“通过自我角色的再定位和认知的升华,我们不断重构着自我商业模式,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资金提供商,而是充当起构建产业金融生态的运营方及主导者,深度赋能客户生意,保证了每一分钱从始至终投入到国家硬核科技创新及回归到租赁本源。”
出新,以金融科技为引领
除了守正“回归租赁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海通恒信高度重视新业态、新格局下金融科技的引领及驱动作用,不仅将其作为提升金融覆盖范围的工具,而是充当重构商业生态和商业模式的催化剂。
据悉,通过持续加大投入,海通恒信以线上线下融合为设计原则打造自主可靠的金融科技平台,对产品、流程、渠道、运营、风控进行全方位智能化改造,提升金融服务和交易处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重构业务流程、重塑客户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做好标准化、可扩展的数据治理整合,盘活数据资产,提升实时营销、个性化推荐、智能风控等灵活定制的分析、决策能力,实现数据价值。
丁学清透露,在不久的将来,海通恒信更希冀能以自身为媒介,为在产业金融生态下积累的海量客户提供企业级技术输出及数据化改造,增强融资租赁行业的正外部性,真正形成面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金融从业者,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金融服务价值,疏导供需不平衡背后的堵点和阻塞,更深入的赋能客户的生意模式,更好地履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使命,落实中央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部署。”丁学清表示,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海通恒信将坚决摒弃同质化竞争,以券商投行视角融合聚势,聚焦布局风口行业及赛道,以深度赋能生意模式促进自身及客户共同发展,将目光从竞争对手转移到生态价值的发掘及创造上,努力为支持实体经济和服务百姓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唐玮婕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